咖啡、茶、可可的起源与历史:探寻世界三大饮料的奥秘
咖啡与茶、可可并列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茶起源于中国,最早的人工栽培茶叶的遗迹发现于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000年,距今6000多年。
可可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约3500年前,居住在墨西哥湾的奥尔梅克人已将可可作为本土植物进行栽培。
咖啡起源于非洲,是三种植物中发现时间最晚的。
01 咖啡历史
早期咖啡的文字记载并不多,咖啡起源的故事有多个版本,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公元6世纪左右(一说公元9-10世纪)一位牧羊人的故事。
参见罗马语言学家罗什特·纳洛伊(Roshte Naloy,1613-1707)的记录:
一天,一位名叫卡尔迪的阿拉伯牧羊人正在埃塞俄比亚草原放牧他的山羊。他看到每一只山羊都显得异常兴奋,上蹿下跳。他觉得很奇怪。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这些山羊之所以上蹿下跳,是因为它们吃了一种红色浆果。卡尔迪尝了尝,发现它味道很好,让人心情愉悦。后来,这个说法逐渐流传开来。
最初,人们饮用咖啡的主要方式是咀嚼咖啡豆(外形类似樱桃,又称咖啡樱桃),后来人们将咖啡豆与动物油脂一起揉搓,制成咖啡球,送给参战的士兵或长途旅行的人。
直到11世纪,人们才开始将咖啡煮成饮料。13世纪,随着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咖啡被带入阿拉伯世界,咖啡豆在也门首次被烘焙,煮成一种名为qahwa(意为植物饮料)的饮料。穆斯林相信咖啡可以避邪,而由于穆斯林禁止饮酒,咖啡便成为重要的社交饮品。
摩卡咖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也门的港口城市摩卡,摩卡是咖啡最早抵达的地方,后来因为摩卡港每年运送大量的咖啡,摩卡就成了咖啡的代名词。
大约在16世纪,阿拉伯人将咖啡传入欧洲。最初,咖啡在欧洲被称为“伊斯兰之酒”。在梵蒂冈保守派眼中,这种异教饮料自然成了“魔鬼饮料”。直到1615年,教皇克莱门特八世对咖啡着迷,并为他施洗,这才为咖啡正名。
1652年,伦敦第一家咖啡馆——Pasqua Rosee咖啡馆,其交易量有时甚至超过了伦敦证券交易所场外交易大厅的交易量。
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的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传播文化思想、分享和交流经济、商业情报的最佳社交场所。
在英国,咖啡馆比酒吧更受一些大学教授、作家和政治家的欢迎,因此又被称为“便士大学”,因为在这里,任何人只需花费几便士,就能得到一杯咖啡、一个座位、免费报纸以及交流和了解各种信息的机会。
伦敦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是1655年成立的“牛津咖啡俱乐部”的升级版,由一小群大学咖啡爱好者发起成立,成为英国最高科学学术机构,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不间断的科学学会。
有趣的是,虽然咖啡在英国风靡一时,但自1660年左右茶传入英国后,不到100年的时间,茶就从贵族贵妇的宫廷饮品,一跃成为国民饮品,甚至比咖啡还受欢迎。1760年代,随着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咖啡逐渐成为工人阶级的日常饮食选择。
大工厂时代,工人阶级生活环境恶劣,工作时间又长,工人们喝了咖啡之后精神抖擞,视其为补药。
工业革命期间的工厂
引发美国独立的事件,是由茶引起的,史称“波士顿倾茶事件”。原本北美的欧洲移民主要喝茶,但为了反抗英国的统治,他们改喝咖啡。从此,咖啡就成了美国的国饮,美国也成为世界上咖啡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目前约占世界咖啡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进口只能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同年12月16日,波士顿的茶叶走私犯乔装成印第安人,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货船上的茶叶倾入大海,以对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垄断。
波士顿倾茶事件期间伪装成印第安人的抗议者 02 咖啡真相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喜爱咖啡,甚至为咖啡变得狂热,如巴尔扎克、伏尔泰、梵高、毕加索、贝多芬、巴赫、本杰明·富兰克林、罗斯福等等。
我们先来看看巴尔扎克,据说他写《人间喜剧》时喝了好几万杯咖啡,一生喝了五万多杯咖啡。他有许多关于咖啡的名言,“没有咖啡,就没有人间喜剧”、“如果我不在咖啡馆,我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虽然他喝得很多,但每天喝50杯的传言并不准确)
伏尔泰曾经一天喝了40-50杯咖啡(可能是巧克力和咖啡混合的,量很少),不过这也太夸张了。医生警告他这是慢性自杀,伏尔泰笑着说:“你说得对,我想一定是慢性的,不然我喝了65年为什么还没死?”
梵高的许多画作都是在咖啡馆里创作的。1888年5月至9月,他住在法国阿尔勒的露天咖啡馆。1888年2月至1889年5月,他在阿尔勒完成了约200幅油画、100多幅素描和水彩画。他的大部分杰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期间,有两幅著名的关于咖啡馆的画作,一幅是室内的,名为《夜晚的咖啡馆》;另一幅是室外的,名为《夜晚的露天咖啡馆》,是星夜三部曲之一。
梵高作品《夜晚的论坛广场露台咖啡馆》
03 咖啡新浪潮
咖啡业内人士一般将咖啡分为三波浪潮来描述现代咖啡的发展史,美国作为最大的消费国,一直引领着这波浪潮。
速溶咖啡的第一波浪潮(1940-1960 年)
这个时期正好是二战后期,因为战争的关系,咖啡扮演了提神饮料的角色,欧美的咖啡消费量很大,但生产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出现了大量劣质咖啡,比如过度萃取、速溶咖啡、罗布斯塔咖啡等,那时候的咖啡跟现在比起来真的惨不忍睹,不过那时候的咖啡消费量很惊人,咖啡的味道却一言难尽……
麦斯威尔、雀巢、福杰斯等大型咖啡公司在此期间迅速发展。
第二次咖啡专业化浪潮(1966-2000)
任何事物都有发展阶段,咖啡也不例外。当劣质咖啡横行的时候,总会有人站出来指出当时咖啡的一些缺点。其中就有 Butt、Knudsen 等欧洲人。欧洲人对咖啡风味的研究比美国人要好得多,所以咖啡从最初的半熟轻度烘焙,发展到难以下咽的重度烘焙。苦涩的炭烧咖啡更是让人上瘾。
这里面比较典型的代表企业就是皮特咖啡和星巴克。1966年,皮特咖啡在加州伯克利开了第一家门店。皮特咖啡对咖啡的烘焙和制作要求非常严格,为咖啡的品质树立了一面旗帜。
1971年,星巴克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开设了第一家门店,此后通过工业流水线手工售卖咖啡,并扩张连锁店,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引领了第二次咖啡浪潮。
1978 年,咖啡经纪人 Erna Knutsen 创造了“特色咖啡”一词。
1982年,美国精品咖啡协会成立,旨在为这个新兴行业制定标准,并帮助其成员与消费者沟通、创新、种植和销售高品质咖啡。
伯克利的 Peet's
第三波手工原创YYDS(2003年至今)
在这个阶段,意式浓缩咖啡逐渐没落。当时的人们觉得意式浓缩咖啡机的高压萃取会破坏咖啡原本的香气和口感,咖啡豆的品质会被放大。滤泡式黑咖啡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各种咖啡类型应运而生,“玩”咖啡成为一种新潮流。
第一波咖啡口味太复杂,无法一概而论。但从第二波开始,咖啡口味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酒精和苦味的融合,第三波则有明亮的果味。咖啡的味道在变化。咖啡一步步更新,逐渐从混入各种劣质豆的泥水,到手冲咖啡的出现。基本上,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
1. 从原产地到小庄园(咖啡品种越来越分类)
2.从重度烘焙到轻度烘焙(逐渐发现轻度烘焙并不会破坏咖啡原有的风味)
3.从各种口味到原味(折腾了这么多还是黑咖啡最香)
星巴克也开始顺应这一潮流,每家门店都提供手冲咖啡。
04 中国的咖啡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但喝咖啡的历史却不足200年。中国第一家咖啡馆是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广州由一位丹麦人开设的。当时人们称其为“黑屋”,咖啡则为“黑酒”。嘉庆年间编纂的《广东通志》曾提到“黑酒是洋鬼子饭后饮用的,据说此酒能助消化。”
民国时期,通商口岸中外交流频繁,刺激了少量需求,当时喝咖啡在文人、政要等精英圈子里盛行,咖啡馆成为很好的聚会场所。
鲁迅从1927年到1936年在上海呆了九年,他最常去的咖啡馆是位于四川北路与多伦路交叉口的公飞咖啡馆。
公飞咖啡馆也是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经常聚会的地方,冯雪峰、田汉、柔石、瞿秋白、茅盾、丁玲等作家都是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
上述三次咖啡浪潮虽然比欧美晚了三四十年,也席卷了中国,但却集中在短短三十余年的时间里。
1984年,随着麦斯威尔(当时叫麦得维)和雀巢进入中国,经过多方尝试,尤其是大量电视广告的宣传,国内咖啡市场才慢慢打开,到90年代初中期,国内速溶咖啡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1988 年雀巢广告
滴滴芬芳,回味无穷,经典广告词
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国贸开了大陆第一家门店,比星巴克早一两年的还有台湾的上岛咖啡和真锅咖啡。
但上岛和真锅只是以咖啡的名义经营连锁餐厅和聊天室,涵盖主食、零食以及咖啡、茶等各类饮料。此后,两岸咖啡、迪欧咖啡等国内咖啡连锁品牌也不断发展壮大,以本土化的方式教育这个市场。
如今大家都在第三次浪潮中,据不完全统计,仅上海一地就有6913家咖啡店,已经超越东京的3826家、伦敦的3233家、纽约的1591家,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城市。
除了以上提到的品牌,还有Costa、Tims、Peet's、%Arabica等国外咖啡品牌,国内也涌现出一批新的连锁品牌,包括瑞幸咖啡、Manner、Seesaw、Nowwa、M stand等,精品咖啡已经深入人心,手冲咖啡也处于发展阶段。
互联网上涌现出一大批咖啡品牌,包括三顿坂、隅田川、永璞等,京东的京造、知乎本乎等电商媒体平台公司也纷纷布局咖啡业务。
此外,Coco、奈雪的茶、米雪冰橙等奶茶品牌也在进军咖啡市场,界限越来越模糊。
上海首家Manner咖啡店
三罐半小咖啡
我们目前正处于咖啡的新时代。
当界限被打破,新的咖啡制作技艺、消费理念、中西文化的融合、跨界的碰撞与合作必将激发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
咖啡的历史:它的起源和发现过程
咖啡历史:咖啡起源于哪里以及谁最先发现它?